记者 赵倩茹
一张办公桌、一枚公章,时间回到2001年,这是临渭区解放街道陕西路社区成立之初的全部“家当”,也是张亚军任职社区党总支书记兼社区主任时,该社区最初的模样。22年间,曾经简陋的社区早已蜕变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张亚军也从青丝变白发,成为一名受群众信任和爱戴的好书记。“以前跑断腿,现在电动车跑没电。我每天得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张亚军说。
用心用情 建设群众满意社区
2017年陕西路社区办公楼旧址实施了拆迁改造,这意味着需要重新选址建办公楼,和所有的拆迁进展工作一样,就一个字——难!“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我发现辖区内的一片空场地非常适宜建办公场地,就挨家挨户上门征求小区居民意见,还召开会议和辖区居民共同商榷新社区的构想,得到的却是一片反对声音。”张亚军说。
张亚军是一名退役军人,在军人的“字典”里,怎么会有“放弃”二字,通过大量调研走访,他找到了居民反对的“症结”所在。原来,张亚军看上的那片办公楼新址,是居民平时的活动区域,大家担心新办公楼的建立会让原本属于他们的“小广场”不复存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亚军向居民承诺,新办公区域将建立中老年活动中心和健身活动场地以供大家休闲娱乐,这才打消了大家的后顾之忧。之后,他争取资金,在2个月内建起了社区办公楼,并于2018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他如期兑现了承诺,陕西路社区也成为渭南首家社区自建的办公场地。
在张亚军这只“陀螺”不断旋转的过程中,社区于2020年成立了老年大学,之后被省慈善协会指定为社区慈善老年大学,开设了舞蹈、唱歌、太极、书画、秦腔、模特走秀等培训班,有360名学员长期参加培训。在他的号召和鼓励下,老年大学的学员利用各自特长,相继组建了12支社会组织,300多名老年志愿者长期参加社区文化类志愿服务。
“张书记这人,有亲和力、有耐心,他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我们老年人身上,让我们觉得被需要、被认可。我们社区每年都会举行义写春联活动,以前张书记会挨个询问谁愿意来给大家写春联,现在都不用他联系,我们自己主动问他什么时候举办活动。今年已经是我第六次参加咱社区的义写春联活动了,只要还能写,我会一直坚持写下去。”75岁的社区志愿者张治平说道。
时下,陕西路社区已由最初的“一桌一章”,转变为拥有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完整的“1部13室”服务站、暖心服务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多功能社区,先后荣获省、市、区三级文明社区和“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殊荣,这与张亚军20多年的“旋转”密不可分。
全力以赴做好社区每一件“小”事
1987年入党的张亚军至今已有36年的党龄,无论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还是一名老党员,他都始终坚持“群众事情无小事”的原则。辖区居民董立振是一名聋哑人,家庭情况相对困难,张亚军得知情况后为他办理了低保,还为他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同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董立振夫妻二人经常因两个孩子是否继续上学的问题发生口角。张亚军主动上门进行调解,并尽可能给予董立振一家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现在两个孩子都大了,而且非常优秀,一个在读研究生,一个本博连读。我当时就坚持一个原则,再苦再难,咱社区也一定会支持俩孩子把学上完!”张亚军回忆道,“现在两个孩子寒暑假回来还会经常到社区参加志愿活动,看到他们这么优秀我感到很欣慰。”
通过20多年社区工作的不断摸索,张亚军总结出了具有社区特色治理经验的“5小服务托起居民大幸福”的治理模式,即小网格发挥大作用、小窗口承载大职能、小整合激活大能量、小板凳深化大走访、小照料传递大温暖,该模式得到了省、市、区各级的肯定并建议在社区治理中大范围推广。
小事不马虎,大事更不能放松。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张亚军带头清理小区的垃圾杂草;疫情防控期间,他逐个小区安排值班、排查、做核酸检测;志愿服务活动期间,他和“小板凳”队员一起深入小区宣传、义诊、调解纠纷……辖区里,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将社区工作做到一丝不苟的他被评选为2022年第四季度“渭南标杆”。
正如张亚军所言,他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这20多年如一日的不停“旋转”,“转”出了群众的幸福期盼,也转出了陕西路社区的和谐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