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金沙城中心

图片
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公开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正文

华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更是华阴市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抓发展战略机遇,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的行动纲领,是各部门、各单位、各区域、各行业编制实施“十二五”分支规划的蓝本。

一、“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条件和环境因素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和“五项工作格局”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五大优势突破”的要求,积极实施“旅游立市、工业富市、开放开发和项目带动”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抢抓机遇、克难攻坚,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扎实开展“一城四创”活动,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8.75亿元,是“十五”末的2.46倍,年均增长14.1%。其中一产增加值达到3.57亿元,年均增长6.8%,二产增加值达到26.94亿元,年均增长15.5%,三产增加值达到18.24亿元,年均增长14.4%。人均GDP达到1.83万元,是2005年的2.38倍,年均增长18.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8亿元,是“十五”末的4.46倍,年均增长34.8%。万元GDP能耗下降到6.04吨标准煤,较“十五”末下降23.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的10:51:39演进到2010年的7:55:38,二、三产业主导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加强。

——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抓开工、促进度,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42倍,年均增长57.2%。紧扣国家投资政策,累计争取国家资金12.92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合同引进项目92个、资金24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5.04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72个,累计完成投资97.47亿元,有52个项目建成运营,为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培育主导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旅游经济加速增长,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建了华山御温泉度假村、华山游客中心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实施了华山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保护工程,启动了西线索道建设,旅游景点和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成功举办了“9?27”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等活动,华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华阴、华山知名度不断提升。2006年华山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保护名录。2010年全市旅游人数达到255.3万人次,是“十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5.9%,全社会旅游总收入实现9.62亿元,是“十五”末的2.24倍,年均增长17.5%。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房地产等服务业迅速兴起,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11亿元,是“十五”末的3.08倍,年均增长25.2%。

——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增势强劲。规划建设的罗夫工业园区,200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支持的县域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已有宏发石材等19家企业入驻,年产值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6%。特别是石材加工业,年产值6亿元以上,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0年,市辖工业总产值实现62.7亿元,是“十五”末的2.85倍,年均增长23.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由“十五”末的17.5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43.73亿元,年均增长20.1%。非公经济迅猛发展,2010年实现增加值11.67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年均增长23.7%。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先后改造中低产田4.6万亩,解决了5.73万名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通乡路38.5公里、通村路303.6公里,在渭南率先实现“村村通”,完成了42个扶贫重点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了2478名贫困群众。“一村一品”发展成效显著。经济林已达5.7万亩,畜禽存栏45.9万头(只),规模养殖小区23个、养殖户670户,发展规模化农家乐3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8个,粮食均产实现8.43万吨,比“十五”期间增长5.8%,21个村被列为省、渭南市“一村一品”示范村。

——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改造了华岳路、太华路,开通了长城路、环城东路、杨震路、书院路,建成了华山北站广场、城北休闲公园,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了3.5平方公里。扎实开展“一城四创”工作,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城市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有序推进,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世纪园、东方名城、盛世名门等一批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500公顷,比“十五”末增加了152公顷。城镇化水平达55.8%,比“十五”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加快。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9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287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9265元和2615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4.5平方米和38平方米。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城关二中二小加快建设,校安工程稳步推进,新建校舍2.66万平方米,“两免一补”政策和“蛋奶工程”全面实施,2008年被评为渭南首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新建了市医院住院楼、中医院门诊楼、7个乡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86个村卫生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实施,三级疾病预防体系基本健全。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9‰。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新建了4个乡镇文化站、10个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和29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华阴老腔”“华阴迷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社会救助体系和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启用了市中心敬老院,改造了华山敬老院,城乡“低保”、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双拥模范城”。广播电视、防震减灾、残疾人保障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就。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广泛开展十创十评、文明市民、我是华山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平安华阴和信访稳定“三无”市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三级联动、四位一体”的矛盾纠纷综合处理机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矛盾,实行巡特警24小时“网格化”巡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大幅上升,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信访、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完成了第六、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二)“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因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我市将进入人均GDP由3000美元(目前我市约为2700美元)向7000美元迈进的跨越阶段,全市经济将进入一个加速增长的黄金期,要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快速发展中实现赶超。

——有利条件:“十二五”时期,从外部看,全国经济正处在新一轮的上升阶段,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中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休闲业、石材加工业等优势产业,承接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内部看,全市上下“人心思变、人心思干、抢抓机遇、赶超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十一五”期间一大批产业类、基础设施类、环境资源类项目的建成运营,为全市加快发展、赶超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内生动力。

——不利因素:全市经济规模依然偏小,旅游休闲体系还不够健全,新型工业化进展缓慢,高耗能企业比重偏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依然很低,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建设仍需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投资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五项工作格局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实施“旅游立市、工业富市、开放开发和项目带动”战略,抢抓机遇,着力发展旅游休闲和文化产业,提升旅游竞争力;着力优化区域格局,发展特色经济;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居民增收;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努力建设富强、文明、绿色、和谐的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

(二)发展原则

——加快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努力推进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协调发展。进一步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绿色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切实有效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和谐发展。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到富民、惠民上,使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奋斗目标

到“十二五”末,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建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山水绿色城市,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初具雏形。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45:5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3万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折合711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2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85亿元,年均增长18.3%。

——休闲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以华山景区为主,西岳庙、御温泉、华山湖、莲藕基地、华阳川等景点为辅的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健全,成功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市,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市旅游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全社会旅游总收入达到48亿元。

——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步。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3万人。推进3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城镇化水平达到6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城镇就业2.56万人。乡镇服务功能基本完备,农村合村并居新社区建设全面推进。

——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总人口控制在27.5万人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万元,年均增长1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万元,年均增长18.7%。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每千人医院床位数达到5张。市乡村三级文体基础设施基本健全,群众文化生活比较丰富。

——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耕地保有量控制在33.5万亩。万元GDP能耗下降20%。工业废气处理率、废水达标排放率、固体废物利用率均实现100%。COD、SO2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平方公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三、“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及区域布局

(一)发展定位

立足关中,放眼全国,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尊重现实生产力布局,结合区位和资源优势,华阴应定位为:

——旅游休闲之都。依托旅游文化资源,做大休闲产业,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

——文化产业特区。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利用华山旅游及文化的集聚力和影响力,深度挖掘“华”文化,做大文化、演艺产业,打造中国华山文化产业特区。

——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依托资源优势,优化开放格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确立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开放开发龙头地位。

(二)区域布局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持与周边地区有序竞争、错位发展的协作思路,逐步形成“五区并举、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中心休闲产业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特殊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自然风光、文化演艺、民俗风情、温泉洗浴等旅游休闲业,配套发展会议展览、教育卫生、家政服务、房地产开发、金融保险等其他社会服务业,建设中国华山文化产业特区和关中东部最佳宜居城市,形成带动作用强、服务功能完备的旅游休闲业主导区域。

东部生态经济林区:结合环境资源特点,大力发展经济林,鼓励种植耐旱作物,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形成生态功能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的农林经济区。

西部循环经济工业区:加强罗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协调发展石材、能源、冶金等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强石材产业,努力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花岗岩石材基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形成产业链条长、功能齐全的工业主导区域。

南部山地生态旅游区:保护深山区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浅山区经济林,开发秦岭峪道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经济林、生态旅游、休闲疗养、农家乐等新兴旅游业。形成碳汇功能强、环境优美的生态林业旅游区。

北部现代农业旅游休闲区:依托较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综合整治开发二华排水干沟,恢复渭河天然湿地,建设平原水库,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采摘观光、休闲体验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配套发展莲藕、樱桃种植和水产养殖。规划建设农副产品物流及精深加工园,延长产业链。打造生态型农业旅游综合示范区。

四、“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突出旅游业发展,迅速壮大服务业规模

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完善旅游休闲体系。以华山景区为龙头,综合开发瓮峪、杜峪、华阳川等秦岭峪道,合理整治二华排水干沟,规划建设平原水库,加快万亩莲藕基地、陕西兵器游乐世界-华山御温泉度假村建设和城区地热资源综合开发,适度开发杨氏祖茔、关帝庙、东岳庙等人文景点,构建“南山、北水、中文化”的大旅游格局。配套发展休闲疗养保健产业、特色农家乐、峪道探险等新兴旅游项目。以华麓景区、城区、北部现代农业旅游休闲区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休闲度假体系,努力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15年,全社会旅游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年均增长18.6%。

挖掘人文底蕴,打造华山文化产业群。加强历史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争取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围绕“华”文化,追溯宣传“华夏文明”,整理、挖掘地域性文化资源,汇集黄河文化,突出华山旅游品牌,积极开展道教开坛、祭山大典等活动。实施华山文化创意园、影视创作基地、隋唐文化不夜城、华儒文化国家产业交流园等项目,建设特色各异的演艺场所,积极开展华山论剑、动漫及文化演艺产业,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

加快旅游线路建设,拓展旅游市场。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华山(瓮峪、仙峪)-生态园-御温泉-渭河湿地-西岳庙“华阴两日游”和华阳川(金岩沟)-赛华山等精品线路。发挥区位优势,重视与周边景区的联合促销,进一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快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进程,扩大名山效应,促进旅游业上水平、上规模。

做大做强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会展服务业,建设华山论坛及生态广场,打造全国知名论坛中心。建设华山温泉大酒店等五星级酒店,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提升城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业档次,逐步形成以旅游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产业体系。2015年,全社会旅游总收入达到48亿元,年均增长37.9%,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按照“东扩南接北挺西延”的城市发展思路,完善城市路网,拉大城市骨架,打造华山旅游服务承载区。加快长城路、杜峪河、长涧河、古柏行、华山北站广场周边开发,全力打造物流区、娱乐休闲区、住宅区、商务区和文化产业区。积极实施城市公园、天然气综合利用、集中供热、电网改造、城乡客运站、靓丽工程、房地产开发等项目,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努力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文明宜居的魅力城市。

专栏:城区主要功能分区

1、东部沿东环路两边,结合华山车站,建设特色物流区;

2、南部沿长城路两边,建设特色各异的休闲酒吧、剧院、会展中心,打造温泉小镇高档娱乐休闲区;

3、中西部沿杜峪河、长涧河两边,建设高档住宅小区;

4、北部以华山北站广场为中心,沿华岳路、北环路规划建设高档商务区;

5、东北部围绕西岳庙周边和古柏行两侧,规划建设民俗文化产业园,打造华山文化产业中心区。

加强城市管理,努力实现“一城四创”目标。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加快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的资本化和市场化进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实施数字华阴工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规划建设各类专业市场,完善便民设施,加强管理,提升城市形象。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广泛开展以旅游环境、城市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和流动人口管理为重点的城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素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园林、环保和旅游城市,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

优化城镇功能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小城镇的道路、水电、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镇区的吸纳和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就业,五年累计进城落户3万人。实施北赤路城区—敷水段升级改造,依托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打造敷水镇中心城区外围的工业城镇组团。华西镇依托公路交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仓储物流业,辐射周边县市,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孟塬镇发挥铁路交通优势,建设铁路物流枢纽区。

(三)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突出建设工业园区。以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为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园区铁路物流专线,完善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吸引企业向园区聚集。合理划分园区各功能分区。建设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工业集中区。依托旅游、区位、交通优势,规划建设轻工业集中区,抓好华山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生产,努力建设园林式企业,促进工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

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加快石材、能源、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优势产业发展,促进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实施华能陕西秦岭(华)发电公司4×60万千瓦机组。规划建设医药产业园,逐步搬迁华山景区内的医药化工企业。依托中联重科,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区。科学开发石材资源,培育壮大石材加工业,重点发展石料加工、石材机械、物流运输、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等配套产业,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花岗岩石材基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以上。

加大培育新兴产业。以西安博爱、中联重科、西北钢厂等为企业重点,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积极有序发展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以建设超细矿渣粉磨生产线、粉煤灰系列产品开发和石材废料综合利用项目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壮大农村经济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实施县乡公路、农村清洁能源、农村清洁工程、安全饮水、农民安居工程、电网改造等项目,完成30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民健身、农村文化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城乡互促共进机制。

突出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复垦、节水灌溉等工程,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以华西镇为基础,发展以蔬菜、瓜果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平原水库,全面建成万亩莲藕基地,实施渔业综合开发项目,打响“九眼贡莲”及“黄河鲤鱼”品牌。加强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做大做强陕西草滩金牛华阴奶牛养殖基地等养殖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以核桃产业示范县建设为契机,以秦岭北麓、台塬区为重点,搞好经济林建设。种植干杂果经济林3万亩、速生丰产林3万亩、猕猴桃3万亩。配套发展林果加工业,大力培育优势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农业技术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研发教学基地、小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50个村级服务点。加快建设莲藕等农副产品物流及精深加工园,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村镇银行,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五)加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低碳经济。全面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对传统企业实行“绿色化改造”,在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技术革新,降低资源能耗和污染排放。严格控制新上“两高一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实施城区集中供热、绿色照明、阳光屋顶等节能重点工程,推广地热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燃气锅炉、节能灯等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全力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认真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强化执法监督。

加强环境保护。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健全垃圾处理系统,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城市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完善工业园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为项目入园提供环境保障。实施南山支流、工业企业和矿区等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加强水资源、矿产资源的保护。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加强石材等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实施土地整理和复垦项目,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强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建设节水型社会。保护开发自然旅游资源,杜绝各种破坏景区资源行为。

做好防洪保安。全力实施六条南山支流综合治理、渭河干流堤防华阴段综合治理工程,沿干沟两边规划建设南山支流蓄滞洪区,抓好大夫峪、杜峪水库建设,提高防御标准,增强度汛能力。实施防汛指挥与灾情检测预警工程,进一步健全防汛指挥及应急系统,做好防汛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强化生态建设。加快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三北防护林五期等工程,加强森林植被保护,恢复竹林景观带,涵养水源。继续实施水土治理项目,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加大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工作力度。有序绿化道路、堤坝,建好生态林、防护林和景观绿化带,构建绿色生态圈。健全环保、气象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预警体系,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布局,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政府办学为主导,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建设学前教育设施,普及学前教育。积极推进校安工程,提高学校教育设施水平。规划建设旅游专科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独具特色、能够吸纳周边生源的区域教育产业中心。

全面推进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优化医疗卫生结构布局,规划建设市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完善疾病监测和预警体系,提升医疗救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工作,逐步健全村级合作医疗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做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成果,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科技推广中介机构,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全面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搞好文化设施建设,培养一批华阴老腔、华阴迷胡的专业演出队伍和皮影制作队伍;举办形式多样的地方文化演出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进体育事业的社会化为发展重点,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影剧院,高标准规划建设体育运动中心等体育场馆,达到能够举办全国性专业赛事的水平,努力建成国家级专业体育运动训练基地。

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技术先进、设备配套的广播电视数字传输网络。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数字华阴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市场,扩大劳务输出、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的容量。积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公租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和乡镇干部教师住房,解决城乡干部群众的住房问题。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大力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服务、慈善事业,规划建设民政救助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提高社会综合保障水平。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加大经费投入,健全体制机制,畅通渠道,确保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5%以上。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防止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改进群众工作,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矛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减少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网格化巡逻防控格局,扩大视频监控和警铃入户覆盖率。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0%以上,全力创建“平安华阴”。

五、“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规划建设8大类160个重大项目,计划投资766.83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66.51亿元。其中143个项目建成运营。

——旅游休闲类:围绕华山、西岳庙核心景区,加快开发新景区,发展旅游休闲业,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旅游度假体系,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主要实施华山旅游主干道、陕西兵器游乐世界-华山御温泉度假村、万亩莲藕基地、西岳庙古柏行景区、希夷养生文化园、华山温泉风情小镇、湿地公园、华山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隋唐文化不夜城等38个项目,计划投资314.17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42.32亿元。

——工业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循环经济为主导模式,调优能源、装备制造、钢铁、医药、石材产业,发展地热、轻工等产业。主要实施华能陕西秦岭发电有限公司上大压小、花岗岩石材产业基地、石材废料综合利用、粉煤灰系列产品开发、医药项目升级改造、装备制造产业区扩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地热发电等17个项目,计划投资124.6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01.73亿元。

——基础设施类:重点围绕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全力提升城市品位,建设魅力宜居城市。主要实施垃圾处理系统、小城镇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公园、集中供热工程、城市给排水工程、城中村改造、住房建设、房地产开发、农村合村并居新社区、信息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25个项目,计划投资167.64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82.91亿元。

——社会事业类: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抓好一批教育、卫生、文体、广电、民政等社会事业项目,全力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实施旅游专科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建设、学前教育设施、保育站、卫生服务设施、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体育运动中心、影剧院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24个项目,计划投资16.82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6.22亿元。

——农林水类: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强防洪抗灾能力为目标,实施一批农田水利、生态建设、南山支流治理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实施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南山支流综合治理、南山支流蓄滞洪区、水土保持、扶贫重点村、灌区节水改造、天然林保护、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等36个项目,计划投资79.6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77.99亿元。

——交通类: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目标,形成衔接配套、四通八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主要实施罗(敷)韦(庄)高速公路、华阴—榆林铁路煤运专线、西安—运城城际铁路、渭南—华山快速干道、沿黄公路(东环路)、县级公路改建、乡级公路等8个项目,计划投资49.4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1亿元。

——公检法司类:以改善办公条件为目标,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主要实施司法局业务大楼、调解中心、公安局业务大楼、道路交通智能监控指挥及车辆管理服务中心、监管场所基础设施、法院审判法庭及立案信访大厅、检察院辅助用房及乡镇检务工作站等8个项目,计划投资1.09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03亿元。

——商贸物流类:以规划为导向,建设与旅游发展相配套的特色商品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主要实施惠农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华山商贸物流园区、市场建设、粮食储备库等4个项目,计划投资13.51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3.31亿元。

六、“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积极落实关天规划政策

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加快制度创新,解决好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我市在关中城市群中综合竞争力。全力配合做好关中城际铁路、榆商高速公路和沿黄公路建设,认真抓好相关配套建设,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加快发展开辟广阔道路。深入研究和利用《规划》中的投资和财税政策,努力提高承接产业的关联度,促进配套企业的进入和发展,把旅游休闲、石材加工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聚生产要素,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结合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精心谋划项目,建立有效的项目生成机制。建立健全项目责任制、质量追究制,完善管理体系。强化项目后期管理,注重发挥带动效应。拓宽投资领域,挖掘内部潜力,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调动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与企业、中介组织互动的多元化招商引资格局,复制和扩大“华阴福建现象”,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地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实现从广泛招商到精心选商的转变。着眼于引进项目与优化结构相结合,积极引进规模大、产出高、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

(四)深化各项改革

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加快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一体化;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后劲。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五)破除生产要素制约瓶颈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劳动力在区域内自由流动。规范和完善矿产、土地开采使用权市场,整合现有的国土资源,促进国土资源有序开发;加大农村“空心村”整治,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六)坚持“人才强市”战略

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富集各类优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人才绿色通道,加快人才引进。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加大自有实用技术人才培育力度。建立市场配置人才机制,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引进人才与留住、用好人才并重,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支持人才的良好氛围。

(七)加快学习型社会、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探索创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各类成人教育学校,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优化组织机构,强化公共管理、维护稳定等社会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回顾过去成效辉煌,展望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乘势而上,科学发展,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山水绿色城市、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