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坤 杨凌农科传媒集团记者 行波 通讯员 张军政
我是一粒小麦种,名叫“伟隆169”,今年17岁。
别看我年龄不大,实力却不俗:我创造了陕西省小麦亩产800多公斤的高产纪录,是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15个小麦主导品种之一。
17年前,我诞生在中国农科城——杨凌。起初,我的种植面积仅有0.018亩;如今,我在全国的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0亿公斤,成为小麦品种中的佼佼者。
听我的“父亲”——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说,育种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出个新品种实在不容易。在广袤的麦区,有一代代筚路蓝缕的小麦育种人,他们数十载坚守只为培育出一流的小麦“芯片”。
我国小麦品种曾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耐热的品种往往不耐寒,耐干旱的却不耐涝,耐瘠薄的却不耐肥。有没有一个小麦新品种能综合优良特性,实现高质高产?
我国小麦的基因库,呼唤着综合性能好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的诞生!
2006年,“父亲”王辉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以“西农822”为母本,以“陕麦94”为父本,在一块面积仅0.018亩的田块中播下了育种材料,开始了我——“伟隆169”代代选育、更新蜕变的科技征程。
扛过寒冬、迎来春天,迎着干旱、冒着大雨,科研人员带着我和复杂多变的气象抗争。
从杂交组合开始,到世代选择、比较试验、展示,再到进入区试,我通过层层审核,在省审、国审、市场推广等一系列严格考验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走向广阔的田野、走上餐桌。
我不仅是一粒麦种,还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果。
我有幸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一粒良种。为了我和其他小麦良种的诞生与成长,该企业先后投入了5000万元科研经费,让良种更高效地繁育推广。
2018年,我通过陕西省审定,同年被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引种;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我是陕西省主推品种,也被河南省推荐为该省12个小麦主导品种之一。
大家为何如此喜欢我?
这离不开我的看家本领:抗倒伏、抗倒春寒和抵抗三大病害的“体质”。从亩产量来看,我在一般田块能够达到600公斤左右,在好一点的田块能够达到650公斤到700公斤,在高产田块有750公斤到800公斤。从品质来看,我在小麦全国抽检中,获得一级强筋优质、面包烘焙优质的评价。
我用优异的田间表现,帮助群众蹚出了种粮增产的路径,平均每亩增收50多公斤。
中国种子协会小麦分会副会长、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林估计,今年秋播,我在黄淮南片播种面积超过1000万亩,将累计增加产值30亿元。
我只是杨凌众多良种之一。数十年风雨兼程,杨凌一代代育种人将小麦亩产量从80公斤提高到了如今的800多公斤。全国广袤的大地上,处处留下了“杨凌良种”的印记。
近年来,我的家乡——杨凌,正聚焦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建设目标,搭平台、建机制、聚要素、强示范,构建高效能创新机制,引育高质量种业企业,实施高科技创新攻关,探索高标准示范推广模式,聚力塑造现代种业创新体系。
借助强大的科技实力,我的家乡为我的兄弟姐妹们的成长提供了温床。杨凌现有种业技术研发平台115个,其中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66个。高水平的研发平台持续发挥作用,1000多名科教人员从事育种研究工作,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为牢牢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且看我的兄弟姐妹们,个个出类拔萃:“西农979”“西农511”“陕单650”“秦优1618”4个品种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西农511”小麦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进入全国前10名。
我还听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80%、玉米种植面积的20%采用来自我家乡的品种。家乡的小麦和玉米系列新品种在黄淮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5亿亩,增产215亿公斤。真让人自豪!
当前,我的家乡聚集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11家,种子销售额占全省一半以上。我欣喜地听说,伟隆、荣华两家种业企业成功获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荣华入选全国69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名单。